环球微头条丨壬寅大寒,湿寒交迫
《经》云:「(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
大意为:初之气是指大寒到春分节气,壬寅年在泉之气厥阴风木迁于癸卯年的五之气,故上一年二之气太阴湿土迁于癸卯年初之气,阴气凝滞、清肃,水凝为冰,寒雨时降。气候寒湿,素体虚寒者,易同气相求,感寒湿而受病,表现为面目浮肿、善眠嗜睡、恶心呕吐、呵欠乏力、鼻流清涕等。气候寒湿,素体内热者,易冰包火,毛孔闭塞而生内热,表现为热胀、流鼻血、小便黄热,甚至出现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的淋证。
综合癸卯年大寒至春分两个月初之气的气候因素,分析其相互的生克关系。 首先,当令之气太阴湿土带来了湿气,与司天之气阳明燥金并存。土生金,司天之气阳明燥金可减轻湿气。 木克土,初运的主运太角带来木气,可以制约太阴湿土带来的湿气;中运的火运不及和初运的客运少徵火运不足,导致了水运反盛而旺。 金生水,水生木,水气旺盛助长主运太角和初之气主气厥阴风木,使木气更加旺盛。 金克木,司天之气带来的金气,克制强劲的木气,可引起「木郁」。木克土,木气太过又不得发,木乘土可导致肝脾不和,脾胃运化失常。中焦受阻出现「土郁」。 综上所述,大寒至春分两个月,主要失衡在于土郁和木郁之症。在日常饮食起居上,重点是饮食舒肝解郁,健脾和胃方面,促进土木和合,可从根本上化解气候带来的种种不适。不可不知。又因大寒至立春半个月湿寒偏重,也要在饮食上注意温补肾阳,起居上时时护阳保暖,防寒祛湿。 大寒节气饮食起居建议如下: 1舒肝解郁,健脾和胃
(相关资料图)
温补肾阳,固本培元
《内经》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为先天之根,主藏精生髓,髓聚而为脑,「脑为髓之海」。 「冬气通于肾。 」肾畏寒。 大寒时节,湿寒交迫,阳气易伤。 寒邪为阴邪,「寒性凝滞、收引。 」素体阳虚之人及怕冷、尿频者可在阳明经、太阳经时温补肾阳,小步快跑,以暖为 宜。 饮食上适当食用温散风寒湿的温性食物,温肾助阳,有利 于身体御寒,如常用的胡椒粉、生姜、大葱、大蒜、花椒、桂皮、辣椒等等。 也宜选择养肾的食物,如核桃、山药、熟地黄以及黑芝麻、黑木耳、黑枸杞、黑米、黑枣、黑豆等黑色食物。 3早睡晚起,护阳保暖
冬三月,主封藏。 起居上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提高免疫力。 阳过之后,气血相对虚弱,甚至见凉风就 可能感冒,应穿暖衣裤鞋袜。 出门时,领口袖口扣子系严,戴合适厚度的帽子和围巾,避免头颈部着凉。 4心平气和,运动宜缓
保 持积极心态,使神志深藏于内。 凡事不要过度操劳,不要轻易扰动阳气,节制喜怒,避免急躁发火、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多静心,听舒缓养心怡情的音乐,多晒太阳,接受阳光的照耀与哺育。 这样有益于机体免疫功能保持正常。 冬藏时节,运动宜舒缓,锻炼有节制,建议选择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微微见汗即止,切勿大汗伤阳。 疫情三年,时间见证了那些对传统文化念念不忘、尊重传统文化、始终遵守五千年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生活经验的人,一直比较安稳自在。作为时令养生人,在娑婆世间行走,每一天、每一刻的当下,遵循时令认真生活,照顾好自己与家人,不被诸多乱象所蒙敝,不被错误的节奏带跑。重要的,如此平安渡劫,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癸卯年。少年儿童时令养生
为了让少年儿童从小坚定文化自信,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北京养生文化学会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于2012年开始「中医知识进中小学」试点,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二五」期间重点课题。根据谢春风博士(北京养生文化学会会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提议,将中小学少年儿童在癸卯年大寒至春分两个月相关的养生提示介绍如下:
少年儿童稚阴稚阳,为纯阳之体,脏腑偏弱,肺脾肾畏寒恶湿。大寒时节,湿气当令。湿寒极易伤其阳气,保暖护阳尤其重要。感冒发烧就在一脱一穿之间。脾胃不佳的少儿应忌生冷食物,水果加热或做熟吃,避免生冷食物与湿寒气候同气相求,伤害脾胃,动摇后天之本。
同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少儿容易出现内热。血热的少儿饮食上应忌食辛辣燥热食物,偏热者傍晚可食用酸味的猕猴桃来凉血收阳。唇红便干偏热者,可试食常温水果来润肠通便。
初之气这两个月,少儿应春,多亲近自然,接地气,多去郊外走一走,舒发肝气,有助于成长发育。
附:子午流注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
注:上述时辰以北京时间(东经120度)为准,各地根据当地经度与北京时间的经度差来计算时差,可以在百度查阅《真太阳时算法与中国主要城市查询》作为参考。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