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业,“加固知识”“培养兴趣”如何兼顾-速读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意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兴趣和“灵光一现”?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全国两会上,很多关心教育的代表委员纷纷就此展开讨论、提出建言。在此前的上海两会现场,人称“布袋院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也曾建议,教育中应减少刻板训练,注重少年儿童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适度的训练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助力学生将兴趣转化为自主学习与探究十分重要。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新学期教师们应如何注重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资料图片)
增加思维训练,及时提供正向反馈
近日,某亲子博主发布了几条孩子看图写故事的视频。视频里,孩子根据图画写出来的故事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却与参考答案大相径庭。
这样的情况在完成作业中并不少见。孩子的回答逻辑合理,但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怎么办?教师们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第八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帅晓霞告诉记者,在对作业的评判中,首先要保证孩子的价值观没有出现偏差。如果是价值观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如果有知识性的硬性差错也必须指出。在此基础上,学生如果能发挥想象力,应该被允许和鼓励。今天,对学生和学生作业的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比如我今天讲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乡下人家》,有一项活动是让学生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会在学生回答后出示固定答案。但在我的课堂上,给他们充分自主权,只要学生能够抓住图画里景物最主要的特征,发挥想象,加上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都是值得认可的。”
回溯“双减”意见中对作业的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如何在作业上实现减负提质,成为摆在中小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帅晓霞表示,“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们尽力避免给学生留机械化的作业,而是针对孩子们的学习需求,留一些必要的基础作业。比如语文的字词需要有适当的训练,但次数不会太多。“我们主要采取自主抄写、趣味听写,以及思维导图和表格等归类整理方法,来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把知识需求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使其结构化。除此之外,还有合作式作业、观察式作业、调查式作业、活动式作业、实践式作业等。形式多样的作业丰富了课堂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将不同的作业放置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这样的作业既是学习,也是实践。将语文和生活充分地统一在一起,为达成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多样的平台,增加了作业为教学服务、用作业撬动课堂提质增效的可能性。”
同时,帅晓霞还分享了自己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心得:单单布置作业是不够的,还要把作业和课堂结合起来。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展示作业、与同学们分享的机会,给他们以自信和正向反馈,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和同学们的分享中,不太熟练的孩子也可以从别人的做法中得到启发,学习到如何去整理归纳知识,获得进步。
告别机械化“刷题”,走向研究性学习
如何让学生走出死板训练和“标准答案”的束缚?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的助学课堂实践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在学校校长仲广群看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提高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而原本的教材适宜学生阅读,但不适宜学生做研究。在仲广群的带领下,学校老师对全科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成为助学课堂的有效辅助材料。
在助学课堂上,老师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成长,把孩子摆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助学课堂,专门针对课堂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开放性问题、块状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共性在于,它要求学生像科学家研究课题一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课堂上,我们鼓励孩子们提问、补充、质疑、辩论、反驳;我们倡导合作,没有哪个项目是一个人能单独完成的,必须开展深层次合作。”仲广群说。
孩子们对学习感兴趣,就能“占据”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让学生先研究,他肚子里有货,就有话可说,自然就可以成为小老师了。”
谈及家长学生最关心的成绩问题,仲广群表示,“以前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们拿到卷子一看,这道题我做过了,就有信心,一旦是陌生的题,就没信心。实际上,能不能把卷子做好,关系到学生的研究能力。”
“通向高分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死板地刷题。刷题多了,见过的题多了,解题速度就快了,这也能提高成绩,但这条路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知识的爆炸式增加,单靠刷题是无法应付的。”仲广群说,“另一条路,就是通过日常研究的方式,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害怕面对陌生题目,这是一条通向好成绩的可持续之路。”
所以,在瑞金北村小学,学生的作业量几乎被砍掉一半。“原来布置作业都是从多少页到多少页,现在都是第几页第几题,有用的题做一做,没用的题可以不做。学生的研究能力上来了,是不需要做那么多作业的。这是一种精准学习,根本不用消耗孩子们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写写算算。”仲广群说。
家校协同,助力学习兴趣培养
日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要求“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更加专业;家长科学育儿观念基本树立,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家庭和学校在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上缺一不可。
实际上,家校协同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有段时间,于纯沉迷于让刚上小学的孩子听英语“磨耳朵”,结果听了一年多,孩子越来越不爱听,甚至听到英语就烦,开始逆反。这让于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于是,她改变了方式方法。发现儿子对数学规律感兴趣,她就发动一家人在家玩拍皮球。“我拍着皮球传递给他,他拍一下再传递给爸爸,这是一种ABC的规律。过一会儿换一下,我拍两下,给他拍两下,再给爸爸拍两下,这就变成了AABBCC的规律。”
于纯发现,在这种娱乐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兴趣被开发出来了,“在玩中学,反而更有效”。
河北省南宫市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谷爸爸说,“小学是孩子一生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一个知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这个时候,孩子的好奇心很强,什么都想问个为什么。这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谷爸爸给出了自己引导孩子求知的小技巧:“孩子的提问,知道的可以用有趣的比喻或故事来回答,不清楚的可以暂缓回答,告诉孩子‘我需要思考一下’‘等我查阅一下资料’,千万不要轻易地回答‘不知道’,甚至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因为这样会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几次下来,孩子就很可能由于怕遭到拒绝而不愿提问题了。相反,孩子提出问题的兴趣培养起来了,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提高。”
包头市青山区北重四小心理教师、青山区家庭教育专家型教师韩亚玲表示:“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知识学习,也要注重提高孩子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让孩子在探索中发现乐趣,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每天放学后和周末时间,都是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生活习惯的,包括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体育锻炼、适当的家务劳动等。这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孩子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建立秩序感,感受生活的乐趣。”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与他人盲目攀比,而是要以科学的规划对孩子施教,让孩子从心里真正喜欢上学习。愿每一位孩子都乐学会学,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得偿所愿。”韩亚玲说。